在眾多導致人類疾病的基因有義突變、病原體亞型以及耐藥基因的有義突變中,單堿基突變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其檢測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基因診斷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文著重介紹了幾種近年發(fā)展起來的新技術:反向限制性位點突變分析(iRSM)、熒光PCR(SYBR Green I結合熔解曲線分析技術、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結合探針熔解曲線分析技術)、基因芯片、等位基因特異性擴增技術(ASPCR)。 關鍵詞:聚合酶鏈式反應 點突變 Tm值 熒光 基因芯片 等位基因 隨著人類基因圖譜草圖的公布和各種病原體基因序列的揭示,這都將的促進疾病相關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特別是基因缺失、錯位、突變(有義突變)等與疾病的關系。在眾多導致人類疾病的基因有義突變、病原體亞型以及耐藥基因的有義突變中,單堿基突變占了相當大的比例[1],其檢測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基因診斷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對已知有義突變的檢測,將是臨床進行基因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PCR擴增技術問世以來,建立于擴增基礎上的突變檢測技術使檢測靶DNA(目的DNA)含量和/或突變靶序列比例過低、檢測靈敏度不足等難題得以克服,使得分子診斷技術進入了新階段。在過去十多年中,曾出現(xiàn)了諸如經(jīng)典的PCR-RFLP、ASO以及OLA、COP、PEX等點突變的檢測方法,本文將對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對已知點突變分析方法進行綜述。⒈ 反向限制性位點突變分析(inverse restriction site mutation , iRSM) 1978年Kan和 Dozy創(chuàng)立的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tài)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連瑣分析技術是zui早用于分析已知點突變的方法。其檢測特點是: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可以確定突變的部位及性質,重復性好。但不足之處是僅適合于多態(tài)性的檢測:即突變頻率大于1%才能被檢測到;因此,RFLP分析對于檢測突變的早期,尤其是在野生型遠多于突變型時其敏感性就顯得不足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