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多數抗癌藥藥效好壞取決于癌細胞的基因組成,如果進行針對性用藥,提高藥物敏感度,癌癥療法的療效或可更上一個臺階??茖W家的這份研究成果發(fā)表在3月28日的《自然》雜志上。
科學家在一次研究中發(fā)現,同癌癥相關的基因在發(fā)生突變的時候,藥物敏感性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于是,科學家將遺傳識別同藥物測試緊密統一起來,并且建立了詳實的資料庫,從而能夠完整描繪出各類基因突變會對不同癌癥抗癌類藥物的藥性造成何種影響。在進行分門別類的劃分和測定之后,今后在治療癌癥時,就可根據病人的自身情況具體用藥,從而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據悉,為了研究癌癥機理,并且尋找對應的治療方法,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培養(yǎng)了各種各樣的癌細胞。通過不斷的收集積累,科學家搞清楚了數百種癌細胞系的基因特征,其中就包括同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以及基因活化的各種樣式。隨后,科學家又將已獲準生產的抗癌藥同這些基因特征進行一一對應,并且查看記錄癌細胞的不同反應。
加拿大安大略癌癥研究所(Ontario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的主席湯姆·哈德森(Tom Hudson)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樣一來,我們在針對不同的癌癥病人設計治療方案時,就能夠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這項研究對于制藥產業(yè)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今后他們在進行藥物研發(fā)的時候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并且有效降低研究經費。”據悉,哈德森并未參與此項研究,因而他的意見十分客觀。
波士頓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癌癥研究員李維·加萊維(Levi Garraway)參與了此項研究,他介紹稱,盡管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紛紛意識到,就癌癥治療而言,更應該關注引發(fā)癌癥的基因變異而不是疾病本身,但是,真正考慮到用藥時,仍面臨不少困難。其中之一就是,制藥公司在進行臨床試驗之前,他們也無法弄清楚自己生產的抗癌藥具體會對哪些病人有效。
近日,一項新研究指出,癌癥患者體內同一腫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基因,并且轉移至身體別處的癌癥與原發(fā)癌癥的基因也具有一定差異。正因為如此,盡管藥物在不斷更新,但是一種藥物開始時有效,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后卻突然失效,因而癌癥死亡率才會居高不下。
為了讓制藥公司能夠開發(fā)出更具針對性的抗癌藥,加萊維同其他科研人員一起編撰了一部癌細胞系百科全書(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 ,里面收集整理了947個細胞系的基因信息,其中還包含479個細胞系的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以及24類抗癌藥的測試結果。
同時,英國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馬修·加內特(Mathew Garnett)帶領了另外一組科學家,他們也收集整理出了一部類似的百科全書,其中包括639個腫瘤細胞系的基因信息,以及130種抗癌藥的測試結果。目前,這兩個科研團隊所整理的癌細胞系百科全書都已公開,制藥公司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研究結果。休斯敦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計算生物學家約翰·韋恩斯坦(John Weinstein)表示,科研團隊提供的這份百科全書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不過,實驗室培養(yǎng)的癌細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在培養(yǎng)器皿中生長繁殖的細胞,其周圍環(huán)境無法做到同人體內部*一致,例如在針對實驗室癌細胞用藥時,藥物會直接作用在細胞上,而如果是在真實的人體環(huán)境下,藥物首先會在人體循環(huán)系統中流動,zui終才會到達目標處。因而,在臨床階段,某些藥物的藥效有可能會出現同實驗室模擬情況不大相符的結果。這也許是科學家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來源:網易探索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