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醫(yī)學界先前已找到與人類老化相關的基因,但卻不知這些基因如何與體內其它物質產生交互作用,中國臺灣大學(臺大)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合作,日前證實有2種蛋白質可調控AMPK(俗稱長壽基因),這一發(fā)現昨日刊登于*生物醫(yī)學期刊《Nature》(自然)。報道指出,此次發(fā)現意義重大,除揭開了部分老化謎團,還為開發(fā)癌癥新藥帶來曙光。
據報道,臺大昨日開記者會鄭重宣布此項消息,研究團隊成員臺大醫(y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育誼、臺大醫(yī)院檢驗醫(yī)學部主治醫(yī)師呂金盈、臺“中研院”核糖核酸干擾設施平臺林志隆博士等均出席。
該研究*作者林育誼說,過去世界學術界僅知人體內有2大類共數10種蛋白質與細胞老化相關,一類是“乙?;D移酶”,另一類是“去乙酰酶”,人年輕時,2類蛋白質維持能量均衡,當年紀漸大,去乙酰酶較活化,使能量不均,進而罹患與老化有關病癥如癌癥、高血壓等。
林育誼說,要治療上述疾病,需要先弄清這2大類蛋白質與其它基因的交互作用,他與成員透過改良的脫氧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對已知與老化相關的AMPK基因做交互作用篩檢,才發(fā)現有2種蛋白質:HDAC1、p300與AMPK相關。
林育誼表示,當HDAC1活化,AMPK會受抑制,p300則有相反作用。這是學術界找到可調控AMPK的蛋白質,對解開使人老化的“去乙?;?rdquo;原因踏出一大步。
林育誼形容脫氧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像facebook,通過facebook就可知某人有哪些朋友,及其彼此的關系,而運用該技術就能分辨出這些蛋白質間的關系,知道其相互作用如何。
呂金盈指與老化相關基因很多,臺大無法據新技術研發(fā)長壽藥,但團隊目前正在對肝癌、腸癌、甲狀腺癌等抗癌藥物進行分析,以利研發(fā)與老化有關的癌癥治療藥物。
據了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享有盛名,在美國排名僅次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
來源:中國臺灣網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