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學和計算機模型技術揭示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
近日,刊登在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布里斯托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酶的結構,這種酶可以破壞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抑制抗生素發(fā)揮作用,這種抗生素可以抑制一系列的嚴重感染。
細菌如大腸桿菌可以通過產(chǎn)生特定的碳青霉烯酶來抑制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作用的發(fā)揮,從而來破壞其抗菌活性,繼續(xù)進行感染。碳青霉烯酶是細菌β內(nèi)酰胺酶的家族成員,β內(nèi)酰胺酶可以破壞*類及其相關的抗生素,但是為何碳青霉烯酶可以破壞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其它β內(nèi)酰胺酶不能破壞)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分子動力學模型,揭示了特定類型的碳青霉烯酶如何結合至抗生素,并促進其破壞使其效用失效。研究者使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對碳青霉烯酶破壞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過程進行拍照,隨后進行動態(tài)模擬實驗模擬抗生素被破壞的過程。
在模擬過程中,研究者就可以看到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被破壞的詳細過程,理解此過程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fā)出新型的藥物來抑制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被破壞。
研究者Spencer說,結合實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我們就可以得到細菌對抗生素產(chǎn)生耐藥的一系列起源信息,我們的晶體學結果揭示了抗生素被破壞的全部過程,這就為開發(fā)新型細菌酶類結合藥物,來抑制細菌耐藥性提供了基礎。
研究者zui后表示,識別細菌酶類和抗生素的分子反應,對于我們開發(fā)新型修飾藥物來克服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帶來了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