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客帝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就在于其腦機交流裝置,如果有一天,神經細胞的信號在傳到大腦運動皮層之后,能通過電子裝置傳遞到機器上,這不僅對于大腦機制研究意義重大,而且還能用于癱瘓病人機械復健。
5月16日,來自美國布朗大學,退伍軍人事務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題為“Reachandgraspbypeoplewithtetraplegiausinganeurallycontrolledroboticarm”的文章,就報道了腦機結合的一項重大成果——成功幫助癱瘓患者利用大腦思維控制機器臂,實現(xiàn)抓和握,這一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并且被作為頭條新聞進行報道。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yè)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布朗大學神經生物工程學家LeighHochberg教授,以及退伍軍人事務所JohnP.Donoghue教授。這項成果是一項大型計劃——腦門(BrainGate)的一部分,BrainGate早在2004年,就被放入了一名24歲的四肢癱瘓者的大腦運動皮層,幫助這位患者傳遞大腦信息,這個只有藥片兒大小的裝置十分復雜,由96根電極,當時進行的這個植入人腦實驗持續(xù)了9個月的時間,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Neuronalensemblecontrolofprostheticdevicesbyahumanwithtetraplegia)。
而這一成果則屬于BrainGate2臨床試驗。兩位參與者:Cathy和Bob都已中風,大腦組成受損,四肢癱瘓,無法說話,神經外科醫(yī)生將包含大約100個頭發(fā)絲那么細的電極的微型記錄裝置,植入到他們大腦的運動皮層中,記錄與運動有關的神經信號。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yè)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其中一位患者Cathy15年前就中風了,去年在BrainGate項目中,這位患者成功實現(xiàn)了利用利用大腦思維控制機器臂,抓起了一杯咖啡,準確送入自己口中,她喝下咖啡并笑了。
“我們永遠不會忘了這個笑容”,Hochberg教授說。
“從二維行動發(fā)展到三維空間運動,包括達到目標物體,抓起,然后指引送入目的地,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似乎也比單獨加上一個維度更加復雜。”
思維的力量
這一挑戰(zhàn)的難點在于要解碼來自病患神經接口植入端中的神經信號,然后將其轉換成機器裝置能讀懂的數(shù)字命令,從而機器裝置能執(zhí)行準確的目標運動,運動越復雜,解碼工作也就越難。
為此,神經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以及機械專家展開緊密合作,BrainGate2臨床試驗采用了兩種類似的機械臂——其一是DEKAArm系統(tǒng),這是與美國軍方合作研發(fā)的假肢,第二個是德國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Centre,DLR)研發(fā)的,作為外部輔助裝備厚重機械臂。
在這一研究中,兩位病患在30秒內完成了伸出,到達和抓起泡沫球的動作,利用DEKA機械臂,一位患者Bob(2006年中風,研究前五個月進行了移植)能抓取成功率達62%,而Cathy利用DEKA機械臂完成46%的抓取,以及DLR機械臂21%的抓取,在六次實驗中,她四次成功的將咖啡送入嘴邊。
科學家們看到這一結果,感到十分欣喜,這些癱瘓多年的病人在他們的幫助下,實現(xiàn)了溝通與任務完成!
不過Donoghue也強調未來還需要更多努力,“目前運動還太慢,不準確——我們希望能改進解碼的運算法則”。